AI崛起:改写全球竞争格局

美国关税战的困局与中国机遇:管清友视角下的全球经贸变局

近年来,美国对华关税战已成为全球经贸格局中最具争议的议题之一。从特朗普政府时期的“301调查”到拜登政府的“选择性加征”,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仅未能实现其预期目标,反而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与经济权力的转移。经济学家管清友近期分析指出,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单边主义策略正在引发多重反噬效应,而中国经济的韧性则在此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凸显。这场关税战不仅是中美两大经济体的博弈,更是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力量的一次正面交锋。

经济规律的反噬:美国策略的致命矛盾

美国提高关税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增加贸易壁垒迫使制造业回流、缩减贸易逆差。但历史经验表明,这种违背比较优势理论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2018年至今的数据显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并未因关税而显著收窄,反而因供应链中断导致本土企业成本上升。例如,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在加税后多次跌破荣枯线,而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直接推高了国内通胀水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金融市场“三杀”现象——关税战叠加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美股波动加剧、美元信用受损、国债收益率倒挂。这种政策组合暴露出美国经济治理的结构性矛盾:既要通过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又依赖全球资本维持债务经济。管清友指出,这种“既要又要”的策略注定难以持续,近期美国部分行业(如新能源、半导体)已出现要求放宽关税的政治游说,正是市场规律开始“纠偏”的征兆。

中国经济的韧性:压力测试下的转型升级

关税战客观上成为中国产业链升级的“催化剂”。在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国产替代率显著提升:2023年中国芯片自给率较2018年提高近15个百分点,光伏组件全球市场份额突破80%。这种“倒逼效应”印证了管清友的观点——全球化产业链分布本质由效率驱动,政治干预难以改变市场选择。
中国应对策略的灵活性同样值得关注。通过RCEP等多边框架拓展贸易伙伴、深化“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从2018年的19%降至2023年的13%,而东盟跃升为第一大贸易伙伴。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格局重塑,使得美国关税的边际效应持续递减。与此同时,中国通过扩大内需市场消化外部冲击,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万亿元,相当于美国市场的95%,经济内循环能力显著增强。

全球经贸秩序的重构:东升西降不可逆转

美国政策调整的压力正在累积。一方面,其31万亿美元国债的可持续性日益依赖海外投资者,而关税战导致的去美元化趋势(如多国增加人民币外汇储备)正在削弱这一基础;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改变博弈格局——金砖国家扩员后经济总量已超G7的3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显示,2024年新兴市场对全球增长贡献率将达75%。
管清友特别强调,近期美方在气候产品、药品等领域豁免对华关税,以及重启“中美商贸工作组”等动作,实质是对经济规律的妥协。但更深层的趋势在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权正从单极霸权向多元共治转型。中国倡导的“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等新议题,正在重塑国际合作的价值链标准。
这场持续六年的关税战揭示了一个根本现实: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任何试图通过行政手段逆转经济规律的行为终将付出高昂代价。对中国而言,需在科技自主可控与高水平开放之间保持战略定力;对美国来说,如何平衡安全诉求与经济理性,将成为其能否避免“战略透支”的关键。历史经验表明,经济权力的转移从来不是线性过程,但效率与包容性终将是决定长期胜负的底层逻辑。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