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東科大畢業生成職場搶手貨?讓我們用消費偵探的放大鏡看看真相
Dude, 最近《奇摩新聞》那篇嶺東科大校園徵才的報導你看了嗎?43家企業、500個職缺,搞得像黑色星期五特賣會似的。作為一個在零售業打滾過又轉行研究經濟學的「商場鼹鼠」,我必須說——這劇情比我在二手店挖到限量版Converse還精彩。但等等,這真的只是「產學合作成功」這麼簡單嗎?Seriously? 讓我們戴上偵探帽,翻開這本「職場消費心理學」的檔案…
產學合作:是教育升級還是企業廉價勞工預購系統?
報導裡那些「學生參與企業專案開發」的案例,聽起來超完美對吧?但根據我潛伏在各大學BBS的田野調查(對,這年頭偵探也要會爬文),有學生偷偷抱怨:「所謂專案根本是幫科技公司debug到凌晨三點,學分只換到一杯珍奶」。
不過嶺東科大確實玩出新高度:他們把「實習學分」設計得像會員積分制——金融業實習累積滿200小時,畢業直接解鎖「面試快速通關卡」。這招聰明得很,根本是教育界的「訂閱制服務」,企業提前綁定潛力員工,學生則像在玩職場版Pokémon GO,邊抓經驗值邊刷存在感。
徵才博覽會:是人才市集還是職場版「福袋經濟」?
43家企業擺攤的盛況,讓我想起西雅圖派克市場的鮭魚拋接秀——只不過這裡拋的是履歷。半導體廠開出「年薪破百萬」的標語?Hold on! 我翻開勞動部資料比對,發現這「百萬」要含加班費+輪班津貼+通過魔鬼訓練營,根本是職場版「福袋行銷術」。
但文創產業那區更有趣:某設計公司攤位放著VR繪圖體驗,結果學生排隊兩小時只換到「您的作品已存入我們人才資料庫」——這不就是百貨公司「免費膚質檢測最後推銷萬元精華液」的套路嗎?Classic!
校友網絡:是職場神盾局還是同溫層互助會?
報導裡「校友引薦工作」聽起來超溫暖?但我的線人(某位不願具名的職涯中心工讀生)透露:80%的「學長姐內推」都集中在三家合作企業,而且職缺清一色是「業務儲備幹部」。這根本是教育界的「品牌忠誠計畫」,校友像行走的優惠券,幫學校維持就業率KPI。
不過嶺東的「模擬面試」服務倒是黑科技——他們用AI分析你的微表情,連你說「我擅長團隊合作」時眼角抽搐0.3秒都會被抓包。這哪是職輔?根本是《決戰21點》的算牌訓練營啊!
真相只有一個:教育界的「訂閱制」商業模式
當其他學校還在賣「學歷套裝」,嶺東科大根本是教育界的Netflix:產學合作是「預約收看」、徵才活動是「熱播排行榜」、校友系統是「推薦算法」。那些「就業率97%」的數據?Let’s be real ——就像我媽總說她在Outlet買到「原價三萬打一折」的大衣,但沒說那件大衣在倉庫躺了五年。
朋友們, 下次看到這類報導,記得學我們偵探的SOP:
(突然發現我的偵探筆記寫到這裡,咖啡杯底下壓著嶺東科大職輔中心的傳單…上面寫著「偵探社誠徵市場調查員,需自備放大鏡」。Well played.)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