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与日印达初步协议

近年来,全球供应链重构和关键矿产争夺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议题。美国、日本和印度作为印太地区的重要经济体,正通过双边和多边合作强化在关键矿产和贸易领域的协同。特别是在新能源转型和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三国围绕锂、钴、稀土等战略性资源的合作进展备受关注。本文将梳理美印关键矿产合作的最新动态,分析贸易谈判中的核心矛盾与妥协空间,并展望三方合作的未来路径。

美印关键矿产合作的战略布局

自2024年起,美印两国在关键矿产供应链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双方拟通过签署谅解备忘录建立技术共享机制,重点覆盖矿产勘探、加工和回收技术。值得注意的是,合作范围已延伸至第三方市场开发,例如两国企业联合参与阿根廷锂矿项目的竞标。这种”资源外交”模式既规避了印度本土资源储量有限的短板,又为美国企业提供了进入新兴市场的跳板。
2024年10月,两国曾接近达成初步协议,但因印度国内关于技术转让条款的争议而暂缓。直到2025年4月印度财长西塔拉曼访美时,双方才重新确认将在秋季前完成首阶段协议。该协议可能参照美日关键矿产协定框架,包含关税互免、联合研发等条款。不过,印度坚持要求协议中加入”技术本地化”的过渡期条款,这成为谈判的主要分歧点。

贸易谈判的双向博弈

在贸易领域,美印谈判呈现出”攻守互换”的复杂态势。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出人意料地暂缓对印度实施”对等关税”,将基准税率维持在10%。这一决定为谈判创造了宝贵窗口期,印度随即提出对价值418亿美元的美国进口商品(含太阳能电池板、医疗器械等)减税方案作为回应。
高层互动方面,美国副总统万斯4月21日的访印行程具有标志性意义。在与莫迪总理的会谈中,双方首次将关键矿产供应链与广义贸易协定进行捆绑讨论。印度试图以开放部分矿产市场为筹码,换取美国放宽对印度钢铁、铝制品的高关税限制。据印度商工部内部评估,若谈判成功,印度企业有望在未来三年内获得价值120亿美元的美国矿产加工设备订单。

三方协作的机遇与挑战

虽然当前合作以双边形式推进,但美日印三方的战略协同已初现端倪。日本通过”日印产业合作倡议”向印度转移了14项矿产精炼技术,这些技术多数源自美日先前的联合研发项目。在2025年3月的三方工作层会议上,各国已开始讨论建立”矿产安全伙伴关系”机制的可能性。
不过,合作仍面临多重障碍。印度对加入美国主导的”矿产安全伙伴”(MSP)机制持谨慎态度,担心过度依赖西方技术标准。同时,美国国内保护主义势力要求任何协议都必须包含”原产地比例条款”,这与印度”印度制造”政策存在根本性冲突。据布鲁金斯学会分析,这些结构性矛盾可能导致最终协议的签署推迟至2026年初。
从现有进展来看,美日印关键矿产合作正在形成”技术共享+市场准入+第三方开发”的三维模式。短期内的突破点可能在于美印就部分矿产(如锂、钛)达成有限关税互免,同时日本作为技术中介方推动标准对接。但长远来看,只有当三方建立起包容性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真正构建具有韧性的矿产供应链体系。未来6-12个月的谈判窗口期,将成为检验这一战略构想可行性的关键阶段。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