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上海行 強調南方國家維和角色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視察上海時,公開呼籲南方國家在全球事務中扮演更積極角色,尤其強調「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性。這番言論在國際社會掀起波瀾,不僅因為當前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溫,更因它揭示了全球權力板塊的微妙位移——當西方主導的秩序出現裂痕,南方國家如何以集體姿態填補真空?這場「全球治理的偵探劇」背後,藏著經濟槓桿、外交算計與意識形態的暗流。

一、南方國家崛起:從經濟追趕者到規則改寫者

金磚國家擴容、非盟加入G20等事件,早已預告了這場權力重組。數據顯示,新興經濟體占全球GDP比重從2000年的18%躍升至2023年的35%,而中國「一帶一路」框架下對南方國家的基礎建設投資累計突破1.2兆美元。這些國家不再滿足於「發展中國家」的標籤,正如習近平在上海暗示的——他們要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投票權重調整、聯合國安理會改革,甚至是氣候議程的話語定價權。
但這股勢力真能團結嗎?印度與巴西在糧食出口政策上針鋒相對,南非的電力危機暴露治理短板。中國試圖以「全球南方代言人」自居,卻難掩其雙重身份:既是挑戰西方霸權的旗手,又是現有體系(如WTO)的既得利益者。這種矛盾在非洲最為明顯——當中國企業拿下剛果鈷礦開採權時,當地工人時薪僅有3美元,所謂「互利共贏」的敘事正遭遇越來越尖銳的質疑。

二、中國的戰略算計:維和行動背後的硬實力投送

習近平將「維護和平」與南方國家掛鉤,絕非偶然。中國近年向馬里派遣的維和部隊規模超過美軍,在吉布地建立首個海外基地,更透過「藍盔外交」向中東輸出安全產品。這些行動表面呼應聯合國議程,實則暗藏地緣佈局:當美國從非洲撤軍,中國以「基建+維和」組合拳填補真空,並藉此換取聯合國機構關鍵職位的人事安排。
經濟合作同樣是安全槓桿。中國持有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99年租約,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港駐紮武警,這些「港口鏈」被《經濟學人》形容為「珍珠項戰略」。耐人尋味的是,當西方指責中國製造「債務陷阱」,埃及與阿根廷卻主動要求加入金磚銀行——這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對深陷美元債務的南方國家而言,北京提供的「去美元化」方案,哪怕附帶條件,仍是救命稻草。

三、國際秩序重構:當全球治理變成權力拔河

G7與金磚的對峙日趨公開化。2023年南非峰會上,41國申請加入金磚,而同期G7廣島宣言卻仍堅持「基於規則的秩序」。這種話語權之爭體現在具體議題:在氣候峰會上,印度堅持「人均排放量」計算標準;在世貿談判中,肯亞帶頭反對歐盟的碳邊境稅。南方國家不再是被動的規則接受者,而是嫻熟運用「議程設定權」的玩家。
但分裂風險無處不在。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倒向美國,越南悄悄升級與日本的稀土合作,顯示南方陣營的「團結」本質是機會主義聯盟。更關鍵的是,當中國推動「和平調解人」形象,其在台海與南海的軍事動作卻持續刺激區域神經——這種言行落差讓印尼等國保持警惕,也讓習近平的「全球南方領導者」人設始終蒙上現實主義的陰影。
這場由上海發端的全球治理辯論,終究回歸到權力的老問題:當西方主導的秩序鬆動,誰來支付轉型成本?中國試圖用「南方集體崛起」的敘事包裝自身戰略利益,卻難掩南方國家間的信任赤字與發展鴻溝。或許真相如同二手店裡的復古牛仔褲——人人都想宣稱擁有它,但最終穿出什麼風格,取決於誰能承受拆解與重組的代價。而這條褲子的縫線,正被美元霸權、區域衝突與AI軍備競賽拉扯得越來越緊。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