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其“美国优先”政策迅速重塑了美国经济格局。2024年大选临近,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的消息再度引发市场震荡。从贸易战到税改,从能源政策到科技竞争,这些政策不仅直接影响美国本土经济,更通过全球供应链、金融市场等渠道产生外溢效应。当前美国民众对经济前景的判断呈现两极分化——有人担忧通胀卷土重来,也有人期待制造业复兴。这种分歧背后,正是短期阵痛与长期战略的激烈碰撞。
贸易保护的双刃剑
特朗普政府最鲜明的经济标签莫过于激进的贸易保护主义。其计划对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20%关税,对中国商品甚至可能征收60%的惩罚性关税。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模拟显示,这将使美国平均关税率从2.3%飙升至17%,相当于给每个美国家庭每年增加4000美元生活成本。
但政策制定者显然有更深的考量。通过《美国优先贸易政策备忘录》,政府不仅限制外资收购能源、科技等关键行业,更直接干预企业决策——例如施压台积电与英特尔合资建厂,试图重构半导体产业链。这种“硬脱钩”策略虽可能推高电子产品价格,却也创造了亚利桑那州等地的新就业机会。历史总是充满悖论:1980年代日本汽车业遭遇美国关税壁垒后,反而通过本土化生产提升了竞争力。如今美国车企会重演这一幕吗?
减税与赤字的跷跷板
2017年《减税与就业法案》曾被称作“特朗普经济学”的里程碑,而新政策拟将企业税率进一步降至15%(仅限本土生产企业)。布鲁金斯学会测算显示,这种定向减税可能在未来十年增加3.7万亿美元财政赤字。更微妙的是,政府同时退出全球税收协议,拒绝配合BEPS(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国际规则。这种“单边主义税改”引发连锁反应:爱尔兰等低税率国家被迫调整政策,跨国企业则面临更复杂的税务合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减税红利分配并不均衡。标普全球数据显示,2018年企业回购股票规模创纪录的1.1万亿美元,远超设备投资增幅。当资本狂欢遭遇关税通胀,普通劳动者实际购买力的变化,或许才是民调分歧的根源。
能源与科技的战略押注
在阿拉斯加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重启石油钻探,撤销《通胀削减法案》对风电、光伏的补贴——这些政策被环保主义者诟病为“开倒车”,却让得克萨斯州的油田重现繁荣。能源自主带来的地缘政治红利更为隐蔽: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在政策刺激下五年增长三倍,成为牵制欧洲盟友的隐形筹码。
科技领域则呈现矛盾态势。一方面放松AI、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监管,另一方面通过“星际之门计划”投入百亿美元构建技术壁垒。这种“自由创新+政府主导”的混合模式,与硅谷传统的自由主义形成有趣对照。当马斯克受邀牵头“政府效率部”时,连保守派媒体都惊呼:“这简直像是科幻小说里的工业政策!”
短期疼痛与长期博弈
站在十字路口的不仅是美国经济。美联储的独立性正接受考验——虽然主席鲍威尔强调货币政策不受大选影响,但若关税引发通胀反弹,原计划的降息可能化为泡影。民主党控制的众议院虽能延缓部分政策,却难以阻挡共和党在参议院和最高法院的强势推进。
民众的焦虑本质上源于时间维度的错位:超市里上涨的商品价格是即时感知的,而俄亥俄州新建的芯片厂要数年才能显现效益。当卡车司机为柴油涨价抱怨时,华尔街却在为国防承包商股价创新高欢呼。这种割裂提醒我们:任何经济政策都是一场现在与未来的对赌,而选民手中的选票,不过是下注的筹码。
—
从关税战到技术冷战,特朗普经济学的核心在于用短期代价换取结构重塑。历史将证明,这是保护主义的回光返照,还是全球化退潮下的必然选择。唯一确定的是,当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屏幕闪烁不停时,堪萨斯州农场主与加州程序员看到的,永远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美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