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中贸易关系一直是全球经济格局中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自2018年贸易战爆发以来,两国互相加征高额关税,导致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尽管2020年签署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但后续谈判陷入僵局,双方在关税、市场准入和结构性改革等问题上仍存在深刻分歧。美国前贸易代表罗伯特·貝森特(Robert Lighthizer)近期提出,美中需各自降低关税,才能为重启贸易谈判创造条件。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讨论,也揭示了当前美中经贸关系的核心矛盾。
貝森特的核心主张:互降关税是谈判前提
作为特朗普政府时期对华贸易政策的主要设计者,貝森特一直主张通过关税施压中国改变不公平贸易行为。然而,他在最新表态中强调,若美中希望重启谈判,双方必须展示诚意,通过互相降低关税来重建信任。这一立场看似缓和,实则暗含对等原则——即美国不会单方面让步,中国也需采取相应行动。貝森特认为,贸易战的高关税环境已持续多年,但未能彻底解决结构性矛盾,反而加剧了供应链混乱和通胀压力。因此,分阶段互降关税可能是打破僵局的务实选择。
当前贸易僵局的关键障碍
美中贸易谈判的障碍不仅限于关税问题,还涉及更深层次的利益博弈。
可能的突破路径与潜在风险
尽管挑战重重,分析人士仍提出了几种可能的破局方式:
– “小步快走”式互惠:双方可先从争议较小的领域(如消费品关税)入手,逐步建立合作惯性。例如,美国降低中国日用品的关税以缓解通胀压力,中国则恢复采购美国大豆和液化天然气。
– 建立阶段性评估机制:为避免重蹈第一阶段协议执行不力的覆辙,可设立联合监督小组,定期核查降关税与采购承诺的落实情况。
– 借助多边平台缓冲矛盾:通过WTO改革或亚太经贸框架(如CPTPP)间接推动双边谈判,减少政治敏感性。
然而,这些路径均存在风险。若美国认为中国未履行承诺,可能重新加码关税;而中国若认为美国意图遏制其发展,也可能转向“去美化”供应链。此外,全球经济衰退阴影可能加剧保护主义倾向,进一步压缩妥协空间。
貝森特的提议为美中贸易关系提供了一种务实的思考方向,但实现突破仍需双方超越短期利益,作出艰难的政治决断。互降关税虽是技术性手段,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对等与互信的根本原则。在全球化碎片化的今天,美中作为最大经济体,其贸易关系的走向不仅关乎两国,也将深刻影响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与复苏进程。未来谈判能否重启,取决于双方能否在“压舱石”与“探路牌”之间找到平衡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