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23日,一场由美国12个州联合发起的诉讼案震动政商两界。纽约、亚利桑那、科罗拉多等州的总检察长在纽约国际贸易法院正式对特朗普政府的新关税政策提起诉讼,要求裁定其非法并阻止实施。这场诉讼不仅关乎数千亿美元进口商品的命运,更折射出美国联邦与地方政府在贸易政策上的深刻裂痕。随着案件发酵,其影响可能远超法律范畴,甚至重塑美国未来的贸易治理模式。
法律角力:总统权力的边界之争
起诉书的核心争议直指特朗普政府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的合宪性问题。各州认为,该法案仅授权总统在面临”国外异常威胁”的紧急状态时采取行动,而当前针对普通贸易问题动用此权力实属越权。宪法第一条第八款明确规定,关税征收权属于国会专属权力范围。历史上,总统通过行政令调整关税虽非首例,但如此大规模单边行动实属罕见。
法律专家指出,此案可能成为检验”行政扩权”边界的重要判例。2019年特朗普曾试图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对墨西哥加征关税,最终因国会强烈反对而作罢。此次诉讼中,纽约州总检察长詹乐霞特别强调:”当总统将日常贸易争端包装成’国家紧急状态’时,实际上是在架空国会的立法权。”白宫则反驳称,过去五届政府共58次动用该法案,此次诉讼纯属”政治作秀”。
经济震荡:关税的多米诺效应
各州在诉讼中详细列举了新关税的经济代价。康涅狄格州政府测算显示,政策实施后每个家庭年均支出将增加2300美元,相当于变相征收”隐形消费税”。纽约州的起诉文件则警告,服装、电子产品的进口税可能推高物价指数2-3个百分点,对低收入群体冲击尤为显著。
作为美国最大进口门户的加利福尼亚州,早在诉讼前就已单独采取法律行动。该州财政厅预估,仅洛杉矶港处理的商品就可能面临78亿美元额外关税,这将直接冲击其占全美40%的进出口贸易量。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层面——亚利桑那州半导体企业反映,进口原材料涨价已迫使三家工厂推迟扩产计划,威胁到2800个就业岗位。
值得注意的是,12个原告州中既有民主党主政的蓝州,也有共和党控制的红州,这种跨党派联合反映出经济利益已超越政治立场。科罗拉多州农业局数据显示,该州牛肉出口因报复性关税下降12%,迫使牧场主们不得不支持本次诉讼。
程序正义: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危机
诉讼第三大焦点直指政策制定过程的程序缺陷。各州指控特朗普政府”在缺乏充分数据支持和行业听证的情况下,仅用72小时就完成关税清单核定”。根据《行政程序法》,涉及重大经济影响的政策应当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公示草案,但本次关税调整完全绕过这些环节。
国际贸易法院此前在”钢铁关税案”中曾裁定,行政机构必须证明关税与国家安全威胁存在”合理关联”。而本次诉讼材料显示,政府内部评估报告明确承认”新关税主要针对贸易逆差,与安全无关”。这种自相矛盾的证据可能成为法院裁定的关键。
程序争议背后是更深层的治理模式之争。哈佛法学院教授劳伦斯·特里布指出:”当总统可以通过推特宣布关税政策时,实际上是将复杂的贸易治理简化为个人意志的表达。”这种趋势不仅引发法律挑战,更可能削弱美国贸易政策的长期稳定性。
风暴中心的未来走向
本案的裁决将产生连锁反应:若法院支持州政府主张,可能引发更多州加入诉讼;若驳回起诉,则可能刺激国会通过立法收回关税权。目前参议院财政委员会已着手起草《贸易权力平衡法案》,拟对总统的关税权施加明确限制。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国际层面。WTO争端解决机构正在审理多国对美国关税的投诉,本案判决可能成为重要参考。同时,欧盟贸易专员表示正密切关注案件进展,其与美国的数字服务税谈判策略可能据此调整。
这场诉讼已超越单纯的法律纠纷,成为检验美国三权分立制度韧性的试金石。无论结果如何,它都揭示了一个根本矛盾: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今天,单边贸易措施正面临越来越强的制度性约束。案件的最终走向,或许将决定未来十年美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