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停战提振全球股市

数字时代的生存法则:当科技成为我们的第二层皮肤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没照进窗户,你的手机已经用五条新闻推送、三封工作邮件和两条社交媒体提醒把你叫醒。Dude,我们早就不是活在《广告狂人》里用打字机和报纸的年代了——欢迎来到2024年,这里科技不只是工具,它已经成了我们的第二层皮肤。

办公室?那是什么古董概念

还记得你父母那代人的”朝九晚五”吗?Seriously,现在连这个说法都像恐龙化石一样古老。根据FlexJobs最新数据,美国全职远程工作者数量比疫情前暴涨了159%。我那位在亚马逊做程序员的邻居Tom,上个月居然在巴厘岛的海滩上开完了季度复盘会——带着他的椰子水和降噪耳机。
但等等,这故事还有个反转。作为曾经的零售业受害者(没错,我经历过三次黑色星期五的”人间炼狱”),我必须指出远程办公的阴暗面。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居家办公者平均每天多工作1.5小时,而且——准备好听恐怖故事了吗——有43%的人会在睡衣状态下突然被拉进视频会议。朋友们,这就是为什么我的治疗师说现在最热门的病症叫”Zoom疲劳综合症”。

信息自助餐与数字消化不良

记得我们小时候要查资料得跑去图书馆吗?现在只要对手机喊一声”Hey Siri”,就能得到三百万条搜索结果。但这里有个黑色幽默:皮尤研究中心显示,68%的美国成年人承认曾被假新闻骗过,其中15%的人甚至转发过这些消息。上周我表妹就信了某网红说的”用牙膏能治脱发”,现在她的浴室看起来像化学实验室。
更诡异的社交现象是:我们拥有5000个微信好友,却记不起上次和父母吃饭是什么时候。MIT的社会学家Sherry Turkle说得精辟:”我们牺牲了对话,换来了连接。”上个月我做了个实验——在咖啡馆观察了100个顾客,结果87%的时间人们都在盯着手机,即使面对面坐着。这让我想起二手店里那个标价20美元的复古电话,说明书写着”需实际开口说话使用”,简直像出土文物。

当哈佛教授变成你的网课主播

我奶奶常说”要好好上学”,但她绝对想不到现在”上学”意味着穿着睡裤听诺贝尔奖得主讲课。Coursera去年新增了900万用户,这个数字比整个纽约市的人口还多。我那个在蒙大拿州牧场工作的堂兄,最近居然通过edX拿到了麻省理工的微证书——而他的”教室”是谷仓里一个连着星链WiFi的iPad。
不过这里藏着个教育界的罗生门:慕课的平均完成率只有5.7%。没错,我们花199美元买的”区块链大师课”,最后都变成了电子书架上的装饰品。更讽刺的是,现在最火的直播不是网红带货,而是”学习陪伴直播间”——成千上万人付费看陌生人读书,就为了给自己营造学习氛围。作为经常在二手书店”狩猎”的商场鼹鼠,我必须说这比我们祖母用镇纸压着书学习的年代魔幻多了。

未来已来,但说明书还没写好

站在这个科技与人性交织的十字路口,我们像拿着最新款iPhone却不会关掉烦人通知的原始人。远程解放了我们的身体却囚禁了时间,社交媒体连接了世界却切断了真实接触,网络教育打破了围墙却需要更强的自律。
但别急着怀念打字机和报纸——我最近在Goodwill淘到的1984年IBM打字机,三小时后就因为找不到色带成了装饰品。或许答案就像我常说的:科技应该像条合身的牛仔裤,既要跟上潮流,又不能勒得喘不过气。现在,容我关掉六个浏览器标签,去真实世界里喝杯咖啡——当然,前提是记得带手机扫码支付。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